金融科技十四五 | 银行核心系统技术洞察 02
连载导读:
身处数字化时代,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客户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云计算、微服务、分布式、移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日益发展,国内银行都在陆续以核心系统转型改造升级为契机,建设新一代核心系统,带动银行总体架构升级,加快产品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
每一代核心系统的实施都会伴随着重大的结构调整和战略定位梳理,因此,核心系统的建设绝非 “技术实现” 这样一个单纯的项目维度。随着核心系统的概念模糊以及范围泛化,实施难度也在逐步加大。
中电金信研究院金融基础设施实验室基于多年行业积累与项目实践,对银行核心系统的当前情况、业务赋能、关键技术、未来发展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进一步促进技术发展、业务与技术融合,全速驱动银行数字化转型。
作者 | 技术管理部、金融基础设施实验室
内容 | 本篇共2492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全文包括六部分:
第一部分:核心系统现状、问题、挑战和概况
第二部分:如何满足信创的要求
第三部分:技术方面如何支持分布式架构转型
第四部分:业务方面如何支持数字化转型
第五部分:核心系统的关键技术
第六部分:结语
本次内容为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
在上一期,我们分析了银行核心系统的现状、问题、挑战和概况,本期我们重点分析如何满足信创要求以及在技术方面如何支持分布式架构的转型。Let’s go!
第二部分:如何满足信创的要求
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银行业均在胸怀“两个大局”,将大力发展信创产业作为抢抓新机遇、融入大循环、打造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推进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战略引擎,壮大信创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如何从多角度满足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信创发展的要求?首先,明确主攻方向。结合编制的“十四五”规划,以信创产业发展为旗帜,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加强基础设施和应用前沿领域创新布局,打造新一代核心系统。同时,系统研究梳理供给侧发展图谱。聚焦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等细分领域,对接大型机构,融合产学研用,补齐短板,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提升竞争优势。围绕自主可控、创新需求,加强协调组织,吸引聚集行业、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打造具有创新能力的银行科技队伍。
第三部分:技术方面如何支持分布式架构转型
一、技术融合方面
随着国内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型的软硬件已经开始在商业市场上逐渐被采用,例如创新CPU架构服务器、创新型操作系统、创新型数据库,而且这些创新型软硬件已经开始形成了融合能力,如麒麟、统信、OpenEuler等操作系统在ARM、X86架构服务上的应用,达梦、GoldenDB、GaussDB、易鲸捷、TiDB等数据库在ARM、X86架构服务器以及创新型操作系统上的应用。从现有情况可以看出,创新型软硬件的融合已经满足了行业发展的需要。
虽然创新型软硬件已经完成了融合,也应用到了部分行业,但是银行业交易系统有其特殊性,数据量庞大、交易复杂且性能、稳定性要求很高,需要进一步的通过分布式技术才能实现交易系统的运营要求。通过分布式技术对交易系统进行解耦实现分布式部署,减轻应用服务器负载压力,通过集群化部署、负载均衡技术实现应用服务多活能力,保证应用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分库分表技术实现数据单元化管理,单元化数据后对数据库服务器处理能力的要求降低,实现与创新CPU架构服务器融合,实现海量数据分片管理,并通过分片、单元化管理实现高性能以及高可用性效果。
从技术角度来看,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最重要的建设目标是性能稳定、高并发和高可用。但随着开放性、弹性供给等多个技术需求的不断涌现,以及受到断供、卡脖子等非技术外因影响,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技术目标就演变为性能稳定、弹性可扩展、高可用、自主可控、以及开放性。传统的运行平台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因此分布式框架逐步成为金融机构科技战略规划中的重点内容。分布式框架以开源社区技术为主,国内也有一些技术实力较强的公司发布了众多的分布式产品,如分布式消息中间件、分布式缓存、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微服务框架等等。这些分布式技术框架给主机下移工作带来了良好的实验环境,也为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向分布式架构转型提供了可能。
但是,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虽然分布式架构在互联网公司已经成熟且大规模应用,但是若要全面引进,对于金融机构的自身要求及特性也会产生深刻影响。分布式架构的复杂度较传统集中式架构实施难度要大,管理难度更大。集中式架构是以使用为主、管理为主,原厂能够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而分布式技术多为开源技术框架,虽然被封装为国内的分布式产品,但是产品的演进路线或者对于源代码的掌控能力仍然有很大的加强空间。这势必倒逼银行需要扩充相关人才储备,从而实现技术栈的重大转型。
新一代核心系统采用创新技术,面向微服务的设计,具有高性能、低成本、弹性扩展、敏捷交付等特点,能够实现“随时、随地、随人、随需使用银行金融服务”,有效地解决传统架构的性能瓶颈,并满足金融级的高可靠性要求,可以从根本上帮助银行解决如下问题:技术创新、快速交付、成本控制、资源弹性、运行风险可控、容灾与备份、数据一致性。
二、应用服务及数据库服务
在面对高并发冲击时,主要瓶颈存在于两个方面,应用服务以及数据库服务。尤其是数据库方面,在银行传统IT架构下的核心业务系统采用的是DB2、Oracle等数据库,但是随着业务以及用户数量的增长,数据库无法水平扩展,一旦数据达到一定的程度只能通过停机扩展的方法来完成数据库的扩展,给银行以及客户造成很多不便。新一代核心系统采用分库分表的技术,支持动态水平扩展数据库服务器,分担数据库服务器压力而分库分表的技术也减轻了交易系统对数据库服务器性能的要求。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另一个技术特点是可以按照应用服务运行需求动态扩展应用服务器,支持拆分服务部署,服务拆分部署的能力大大降低了应用系统对单台服务器的要求,在降低硬件成本的同时,又可以支持高可用,保证在压力情况下的正常运行。可以看出新一代核心系统能有效地解决核心系统在高并发、数据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集中式核心系统无法应对的情况,成为未来核心系统技术的主流方向。
未完待续...